赞一下

国内大神兜叔的园艺杂交选育过程——MGL短刺黑刺怪龙丸

“安于长年累月的枯燥和平淡,应是育种人该具备的一种特质,也正是这种不骄不躁,成就了育种者对新事物的成功发现。”

今天来聊一下我从事园艺工作以来的一次选育发现——短刺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图1:原地原种怪龙 )

怪龙丸(Gymnocalycium bodenbenderianum (Hosseus ex A.Berger) A.Berger),仙人球裸萼球属,原产于阿根廷。

成株扁平球形,表皮棕灰绿色,2-3厘米高,直径能达8厘米;11-15条棱,矮、圆;疣凸比较平缓;每个刺座上有3-5根辐射状刺,刺色为黑色或刺基部为黑色,尖部逐渐变为红褐色,花为白色或者粉褐色。

黑刺怪龙丸

(图2:原地原种怪龙 )

黑刺怪龙丸

(图3:原地原种怪龙 注:很幸运我找到了一棵保持得比较好的原生怪龙,图片来源:航哥)

发现短刺怪龙丸是在2019年下半年,我刚刚开始转全职经营大棚,在一盘1-2cm的黑刺怪龙群体中发现了20多个刺特别短的单株(由于还小,当时几乎看不到刺)。

黑刺怪龙丸

(图4:短黑刺怪龙1-1.5cm图片)

按当批的播种量来说变异株占比不足百分之一,一开始我还没怎么在意,还卖掉了几个,当然我也把这些苗子单独种了起来。

当苗子逐渐长大,快到4cm的时候,我开始发现它们和原种的黑刺怪龙在刺型上有着明显区别,于是开始对它们进行周期性的选育记录。

黑刺怪龙丸

(图4:短黑刺怪龙1-1.5cm图片)

追溯这些苗子的源头是个波折的过程,它们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种子的批次和授粉。2019年的小苗应该是2018年夏天授粉,2018年秋天播种。而2018年我还在单位上班,授粉的工作基本都是我爸爸负责。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爸用短豪刺凤头×黑刺怪龙产生呢?

但是这种可能性被我否定了,因为当时我有2个天台温室,怪龙和凤头分别放在2个温室中,我爸应该不会拿着花粉两边跑的。

其次,有没有可能是虫媒呢?想了一下,好像可能性也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因为两个温室距离200多米。

排除杂交的话,来源的可能性就剩下品种自身的变异了,毕竟黑刺凤头这个近亲也有短刺变异嘛。

于是2020年我开始进行验证,工作分为3条线:

一、用短豪刺黑刺凤头×黑刺怪龙(凤头父本x怪龙母本)

黑刺怪龙丸

(图6:短豪刺黑刺凤头亲本图片)

黑刺怪龙丸

(图7:黑刺怪龙亲本图片)

二、把我有的黑刺怪龙母本一共42个打上编码,做好授粉和播种的记录。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组图8:部分黑刺怪龙母本图片)

三、记录短刺凤头和短黑刺怪龙从小苗、中苗、成株的表现差异。

结果第一条线,短豪刺黑刺凤头×黑刺怪龙,F1代出来的后代样子比较搞笑,基本上接近黑刺怪龙。

扁平的疣,塌伏的刺,不是短刺,但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整批苗子特征出奇的一致个体差异很少,基本上说明短豪刺凤头的性状对黑刺怪龙的对应性状覆盖性较弱。

相对其他黑刺怪龙×黑刺怪龙的后代,通常个体差异比较大(说明黑刺怪龙本身具有一定的杂合度),而且这次验证印证一个我在几次杂交中总结的一种规律,这里暂且不展开,以后有机会再另外聊。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组图9:怪龙(母本) x 凤头(父本)的小苗,约2cm左右,可见基本是亲母本特性)

第二条线,在黑刺怪龙群体的异交后代中,我发现第37号母本的子代中出现了短刺变异个体,本来我认为应该是40号母本(毕竟刺型比较特别),没想到却是在37号这个不起眼的母本中产生。

不过话说回来,这里我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记录父本信息,也许,可能,37号母本的异交父本是40号?具体就不得而知了。

但总体来说证明了短刺怪龙应该是来源于黑刺怪龙品种本身的遗传变异而不是跨种杂交。

第三条线,为了防止翻车,把短黑刺凤头误认为是怪龙,两者的阶段性对比还是必要的。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组图10:短刺黑刺凤头1.5-3cm)

注:以上小苗来源不同母本个体,可见短黑刺凤头的棱比较突出,颜色偏墨绿色,棱数更多,刺全黑或者刺尖有很少的灰白色部分。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组图11:短黑刺怪龙2-4cm图片)

注:棱数较少,棱更扁平圆滑,皮色偏褐色,刺较伏贴,刺尖灰白的部分更多或为淡红色。

进一步选育工作在2022年开始,自从2019年批次的短黑刺怪龙小苗单独选育栽培以来,我逐渐在它们之中发现和区分出3种刺型并分别进行进一步杂交选育。

A型:短钉刺黑刺怪龙,刺型短粗朝上竖起,而且刺基部膨大像钉子一样。其实这种变异在其它裸萼品种中也有出现,例如碧岩、光琳,一般日本所谓豪刺的品种刺的基部都会出现刺基膨大的特征。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组图12:A型短钉刺黑刺怪龙,注:刺型较短,刺基膨大,刺型朝上。)

B型:短伏刺黑刺怪龙,刺型较短,甚至有特别短和连疣的个体,刺伏贴于球体。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组图13:B型短伏刺黑刺怪龙)

C型:复棱或者叫皱疣,即疣型不是一般的圆滑分瓣,而是每瓣疣上面会有程度不同的皱褶。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黑刺怪龙丸

(组图14:C型复棱或者叫皱疣)

这些选育工作在进行之中,以后再追帖说说它们的后代表现以及选拔率的表现。除了以上的系列,还有很多表型有趣的个体(见图14-20),黑刺怪龙个体差异大,玩点还是很多的。

黑刺怪龙丸

(图15:五刺短刺伏刺个体)

黑刺怪龙丸

(图16:五刺短刺伏刺个体)

黑刺怪龙丸

(图17:五刺短刺个体)

黑刺怪龙丸

(图18:短刺一本刺个体)

黑刺怪龙丸

(图19:特短刺皱疣)

黑刺怪龙丸

(图20:长翘刺个体)

最后,这篇短短的文章作为我在园艺育种中的第一次发现记录,为了感谢我爸爸在我这份他看来“不太正经”的工作给予了多年的支持和身体力行的帮助。

我决定把这种怪龙丸冠以我爸中文名拼音首字母MGL作为园艺名前缀,全称MGL短黑刺怪龙(Gymnocalycium bodenbenderianumvar.unguispinus ex. MGL),送给爸爸当作今年的生日礼物!

本文经作者兜叔授权,发表于爱仙园。

本站内容由站长精心制作,禁止转载到一切APP平台如今日头条、公众号等,如有发现将进行投诉。转载到微博、博客、个人空间请带本网页链接。